八卦是在古天文学的基础上发现的,它与天文在纪协同发展起来的,也是古代天文历数的最初形式(无文字符号)。因此,通过古代历数,可以证实八卦与天文学的兼融关系。八卦与六十花甲数一起,不仅可以动态地反映天象,而且还能推演历数。所以八卦与甲子都是象数兼赅的。它们既是天体运行的客观标志,又是协调律历度数,统一纪理年月日时周期的象数符号。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,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天地阴阳之象,这充分说明,古人认识到它是宇宙万有客观规律,故称其为“天道”、“神道”。
“历数”是天时推移的根据和可靠标志。《史记》曰:“黄帝考定星历,建之五行,起消息,正闰余……各司其序,不相乱也”可见我国早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精确的历法。
我国古代是阴阳合历。它以阴历为基础,以置闰之法协调阴阳历,即三年一闰,五年再闰,十九年七闰始能齐一。也就是说,当太阳视运动为十九周,月行二百三十五周,恰于冬于朔日夜半子时相会。可见,古代是以回归计年,朔望计月,365日而成岁。平年354日,闰年384日。 易学观念,在描述天地(万物)方面,简直是世界上最自然、最简单质朴的方法论了。古人以地球为观测点,日月星辰的视运动为观测结果。因此,日月星辰每天从东方升起,经过南方(所谓上经天运动),落入西方;此外,日月星辰每年从西向东的运动。北半球人们只能观察到地平线以上一半天空的天体运行情况,当然还有地平线以下观察不到的“北方”。所以,古人时空观念中,是以上为南、下为北、左为东、右为西(所谓面南而立,向明而治)。天体复合运动不论何等复杂,然而,运用太极、河洛、易卦干支体系等极其简单、质朴、明了的图象和算式,就能如实地、动态地再表达出来;不论其阴阳曲线、圈与点、阴爻或阳爻、卦、干支等的阴阳位置、性状,都具有具体、鲜明、时空向量等物质运动的内容。 根据《焦氏易林》、《易纬乾凿度》、汉代卦气说、爻辰说、月卦说及近人邹学熹《易学十讲》等资料介绍如下: 太阳日周期历十二时辰为一日,合今二十四小时,一千四百四十分钟。《焦氏易林》依序卦顺序一卦值一日,而坎离震兑值二至二分。乾值甲子,坤值乙丑,直至未济值癸亥。周而复始,六周尽三百六十日。 以一日十二时辰再分,则以乾坤两卦代表昼夜,乾坤计十二爻,每爻当一个时辰,十二爻当十二时辰。并以十二地支记十二时辰,十二消息卦相配以表示阴阳消长变化之象。 再以乾坤两卦三百六十策,其余每卦得六策。坎离震兑四卦计二十四策,以演二十四气。三百六十策合周天三百六十度。
|